《后真相时代》由赫克托·麦克唐纳(Hector Macdonald)撰写,聚焦于现代社会中“真相”的多面性和被操纵的现象,探讨了在后真相时代如何辨别真相、应对信息操控。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和分析,揭示了沟通者如何利用真相的不同维度来影响公众认知、塑造现实,并提出了应对误导性信息的策略。
公众认知被影响的因素包括
1.复杂性
专业信息对普通人来说通常信息过载,普通公众无法消化所有专业意见,只能依赖媒体或政客的简化叙述,导致认知片面化。
复杂信息有不同的角度,每个角度都是事实但可能是片面。可以通过定向受众的特点,针对性的选择带入性强、接受度高的角度来展现片面的事实。
2.背景信息、预设条件
不同信息在不同背景、预设条件下的理解不同。例如人造肉,在ESG下公众的普遍接受度更高。——环保、减排、民主等意识形态框架,是有意形成的,可以帮助全世界人民更倾向于同意并遵循西方设定的规则。
3.道德框架
与2有些类似,让公众在同一个思维逻辑下思考,进而得出类似结论或规范相似行为。例如LGBT、女权等。
普通人的世界是二元论,只有对与错,问题放在道德框架下,会变成自己是对是错的选择,进而会降低事实本身的权重而提高情绪权重。
道德框架在影响公众认知上最有利的武器是公众情绪。
针对措施,反问自己“谁在定义道德?”
4.承诺、潜在奖励
损失厌恶是人之常情,贪小便宜其实是认为这个便宜已经是自己的了,没贪到反而是损失。内容中隐含着承诺、潜在奖励会无形的影响公众选择的立场。
同时,人们倾向于保持与过往行为的一致性——承诺一致性原理,因此之后的行为和选择也会遵照第一次的引导。 针对措施,想想“承诺、潜在奖励外更大的收益是谁?”
5.认知路径依赖
面对信息爆炸,公众依赖启发式判断(如信源地位、转发量),而操控者正通过伪造权威标识、机器人刷量 exploiting 这些捷径。
当权威媒体公信力下降时,民众转向“情感认同型信源”(如网红博主)。
利用逆火效应——逆火效应(Backfire Effect)指当个体遭遇与自身核心信念相冲突的信息时,非但不会修正原有认知,反而会强化原有立场的心理现象。其本质是认知失调的防御性反应。在数字时代的信息战中,逆火效应被系统性工具化,形成认知防御,注入对立情感锚点→立场极化→信息筛选的恶性循环。
6.技术赋能的算法认知殖民
推荐系统基于用户历史行为构建信息茧房,使认知不确定性被定向固化(例如仅向保守群体推送反移民内容)。
社交机器人制造“多数人支持”假象,触发从众心理。当个体发现“多数人”与自身观点一致时,更抗拒异见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