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这本书,对我来说,有点被名字耽误。
看名字很像要传达“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,加油做自己”,又因为我向来无所谓别人是否讨厌我,自认为具备了“被讨厌的勇气”,所以很多次在书店看到这本书,却没有拿起来翻一翻的念头。
后来机缘巧合下载了这本书,读完让我感到极度舒适。
我记得曾经提过——
我是个平庸的人,各方面都很普通,不仅条件和能力很普通,就连我的烦恼和情绪,都显得那么平平无奇。
可读书是个摆脱平庸的过程,它让我发现,原来曾经有那么多伟大的人,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,居然也曾有过与我类似的想法和烦恼。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尤其让我快乐。
我经历过一阵子消沉和堕落,后来决定自救,并总结出一套方法论。
读过这本书之后,我发现,这套方法论和阿德勒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,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仰仗任何人的指点,就这样摸索出一条道路,尽管这条路已被无数人走过。
这种惊喜的感觉很难表达,和醍醐灌顶不一样,很难说我不是个天才。
–
▪️原因还是借口
辣妹常常说的一句话:因为房子是租的,所以没有动力去打扫和布置,如果房子是自己的,心态就不同了。
后来我们搬进了自己的房子,他又说:因为房子小,所以没有心情收纳归置,如果房子大,就有动力了。
用阿德勒的话说,其实是因为懒,因为不想收拾屋子打扫房间,才找出了“房子是租的”、“房子太小了”这些借口。
我也有类似的做法,比如以前说没时间读书,要有整块的时间才能读书,起码两三个小时,才能徜徉书海沉浸其中,否则不如不读。
后来下定决心了,一天十几二十分钟,这不也好好的读了几本书,这才看到《被讨厌的勇气》。
还是那句话: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
–
▪️过去,还是对过去的定义
在有了“原生家庭”这个概念以后,我也一度剖析自己,越剖析越难受,越剖析越丧,求根问底的,然后开始对我爸和后妈产生一种幽怨。
后来慢慢意识到,剖析自己,或者说发现问题,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,而不是给自己一个自怨自艾的理由。
这又回到了第一个话题,到底是童年真的不幸,还是给自己找了个堕落的借口。
也我前阵子常说的:小孩子没得选,大人是有选择的。过分沉浸于过去,未来也会被荒废。
再后来我不再盯着那些我没有得到的东西,而是看到我拥有的,比如我的爷爷奶奶、我的姥爷,还有我妈,他们对我的爱,以及教会我的,远超过我的那点遗憾🤏🏻
–
▪️课题分离
这个事情也是我最近几个月才意识到的。
以前我总为别人的事感到痛苦,比如我会跟男朋友因为大大小小的事爆发争吵,大到买房买车,小到丢垃圾,我总试图让他相信:我是对的,你应该听我的。
后来突然有一天,我就悟了。
要不要按我的方式来是他的事,我不必长篇大论说服他,也不必大吵大闹,更不必为此伤心烦恼。
这些都没有意义,我的课题是做一个选择:这段关系要继续,还是结束。
所谓“尽人事听天命”,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意思,做完自己该做的、能做的,剩下的都是别人的课题。
别人的课题不是我能解决的,也没什么好焦虑的,反正焦虑也解决不了问题。
–
▪️伙伴还是对手
我有一个优点,就是我不会嫉妒别人。
类似“你可以过得好,但不能比我好”的心态,我几乎没有。
我当然会羡慕,其实我大多数朋友都过得比我好,但我由衷为他们感到开心。
我相信,我也有我的优势,这些比我优秀的人,才会与我成为朋友。
我曾经也是个自卑的人,觉得自己很糟糕,觉得自己愚笨而且浅薄。
后来停止了跟别人的比较,大家甚至都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,何必这样为难自己或者为难别人。
比起过去的自己我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,这才是重要的。
“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,而是来自与’理想的自己’的比较。”
–
▪️人生是连续的刹那
“人生不是线,而是点的连续。”
这句话让我想起另一句话“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”。
过好每一个当下,自然会少了许多关于未来的焦虑。
喜剧大赛里,铁男演的“焦虑”说:我就是个焦虑,只负责提出问题。
可见焦虑多恼人又无用。
事实上我经历过的低谷,就是因为看到了问题又不愿解决,雪球越滚越大,焦虑的阴影也随之笼罩了我的生活。
再加上生活和生命的无常和不可控,情绪泛滥、失控,感觉像生活在水底。
可当我开始着眼于当下,不再徒劳地烦恼,做好眼前的事,一点一点地解决问题,那些焦虑就变淡、变小了。
它们偶尔还是会出现,但我已经不会放任它们支配我的生活了。
–
顺着这本书的内容,我可以清晰地回想起自己近一年的变化和成长轨迹。
有一点劫后余生的畅快感,像坐了一场过山车,有个说法是,最好的词是“有惊无险”,这也是我过去一两年生活的写照。
我遇到了许多贵人,经历过很多次的刚好和巧合,上个周末,睡前我问辣妹:我的好运气会不会要用完了。
我不知道,或许还是承蒙老天爷厚爱,才让我好运常在。